生态化的心理与行为研究平台

应用领域

我们的思考方式

经验取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ESM),即在一段时间内,采用每天多次重复取样的方式,在多个时间点收集个体日常生活的活动、情绪以及其它的信息的自我报告,以捕获日常体验的丰富变化。

 

 

 

特点

 

 

 

它是一种收集个体跨时间、跨地点状态的方法,相比起传统的实验方法,经验取样法能够通过“快照”的方式,截取不同时间点的个体状态,能更好地衡量个体本身的状态波动,具有很强的生态效度,还能够降低个体回忆偏差。

 

 

 

方法

 

 

 

经验取样法关注三种变量

 

1.日常行为的频率及模式,如社会互动和地点迁移等;

 

2.心理状态的频率、强度及模式,如情绪、认知、意志/动机成分;

 

3.思维的模式,包括思考的质量及思绪受到干扰的频率。

 

 

 

根据研究的需要,有三种常见的取样方法

 

1.固定时间触发

根据固定的时间间隔推送问卷,比如每小时推送一次。

 

2.事件触发

某预先锁定的事件发生时推送问卷,比如抵达某个地点,发生某类事件。

 

3.信号触发

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随机推送一定次数的信号,比如早上9:00到晚上7:00之间,任意推送3次提醒。

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经验取样法在企业管理研究、精神健康/精神疾病研究、人格研究、心流等领域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企业管理研究

 

 

在企业管理领域,要研究企业管理的成败,往往关注管理者的决策。而管理者所做的一个决策的做出往往经历一个发展的过程。根据需要决策的事件触发,以研究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动态。

 

 

经验取样法让我们看到,好的决策者并不是因为天生的特质而成为好的决策者,而是聚焦于决策流程中的细节,从小决策到大决策,充分地去探究个体与情境的作用关系。

 

 

精神健康/精神疾病研究

 

 

在精神健康/精神疾病领域,患者的病情及其变化对于医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比如,通过经验取样法,研究者发现精神病患者的认知控制能力普遍较差,需要经常提示。妄想症患者的症状在存在社会互动的状态下症状将显著加剧。

 

 

通过经验取样法,研究者得以对精神病患者的症状及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同时,经验取样法能够捕捉到患者的情绪波动/情绪变异,而传统方法很难做到;经验取样法能够更好地确认精神病理症状的情境因素与内在决定条件;深入探索个人-情境的互动关系;最后,相较于传统研究方法,经验取样法能够更好地反映临床治疗带来的改变效果。

 

 

人格研究

 

 

人格研究领域,经验取样法又被称为具体研究方法(idiographic,与之对应是传统研究方法,nomothetic)。经验取样法提升了人格研究的生态效度,能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人格-情境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特质的稳定性。

 

心流研究

 

 

经验取样法的源起,最早由契克森米哈赖(1978)提出,而契克森米哈赖的研究对象,正是参与者在不同情境、不同工作状态中的心流体验。而通过大样本的经验取样法调查,契克森米哈赖总结出了最优体验的八大特征:忘记时间的流逝、忘记自我的存在、彻底的专注、结束后的愉悦感、自我的成长等。

 

 

旅游研究/消费者体验研究

 

 

为了更丰富地了解游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流动模式、游客的体验以及游客对目的地的印象,有研究者通过结合经验取样法、生理信号等多项技术,以达到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游客体验的精确和全方位的测量。

 

通过经验取样法,游客评价他们对当前环境特征的主观情感体验,为其他技术所收集到的数据提供情境信息,研究者最终可绘制一幅旅游景点的“情感地图”。多源数据采集才是行为跟踪服务于旅游研究的根本。

 

 

小结

 

 

综上所述,经验取样法这一研究方法,其主要的意义在于研究个体视角下的状态改变,给出个体-情境之间互相作用的关系。

 

 

传统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范式,关注被试间的差异,将被试自身的状态视为稳态,而人格研究早已发现,个体行为会因情境而全然不同,因此,经验取样法的基本逻辑是:通过对于情境的细致研究,得出更具生态效度、以用户为主的研究结论。

 

 

经验取样法弥补了先前心理学研究中对于情境-个体关系研究的缺陷,在需要关注决策动态流程的企业管理领域,需要了解用户长期交互体验的用户体验领域,需要探究患者精神状态图谱的精神健康领域,以及关注人格-情境互动的人格心理学领域等等不同研究方向,都有经验取样法的舞台。

 

 

参考文献

 

Telford, C. , Mccarthy-Jones, S. , Corcoran, R. , & Rowse, G. . (2012).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ology studies of depression: the state of the art.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2(06), 1119-1129.

Inez, M. G. , Zuzana, K. , Thomas, V. , Hugo, V. , Olivia, K. , & Wolfgang, V. , et al. (2018).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ology in mental health research: new insights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s. World Psychiatry, 17(2), 123-132.

Wood, E. H. , & Moss, J. . (2015). Capturing emotions: experience sampling at live music events. Arts & the Market, 5(1), 45-72.

Uy, M. A. , Foo, M. D. , & Aguinis, H. . (2010). Using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ology to advance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research.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13(1), 31-54.

Fisher, C. D. , & To, M. L. . (2012). Using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ology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3(7), 865-877.

Shoval, Noam, Schvimer, Yonatan, Tamir, & Maya. (2018). Real-time measurement of tourists'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emotions in time and spac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ravel Research and Marketing Professionals.

Shoval, Noam, Schvimer, Yonatan, Tamir, & Maya. (2018). Real-time measurement of tourists'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emotions in time and spac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ravel Research and Marketing Professionals.

Quinlan Cutler, S. , Doherty, S. , & Carmichael, B. . (2016). The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examining its use and potential in tourist experience research.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1-23.

Conner, T. S. , Tennen, H. , Fleeson, W. , & Barrett, L. F. . (2010).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s: a modern idiographic approach to personality research. Social &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3(3), 292-313.

Knouse, L. E. , Mitchell, J. T. , Brown, L. H. , Silvia, P. J. , Kane, M. J. , & Myin-Germeys, I. , et al. (2008). The expression of adult adhd symptoms in daily life an application of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ology. 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 11(6), 652-63.

Fullagar, C. J. , & Kelloway, E. K. . (2011). Flow at work: an experience sampling approach.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82(3).

 

经验取样法

我们共同思考和创新,共建生态化的心理与行为研究平台